造神、去神、再造神
延續三年的撤資爭議,讓官媒卯上李嘉誠,先批過橋抽板,再斥失守道義,語氣重、態度僵。不過,那邊廂的李嘉誠亦非省油燈,啞忍十七日後,在國家主席習近平結束訪美回國之時,以一份聲明、四點回應進行反撲,狠批「文理扭曲,語調令人不寒而栗,深感遺憾。」
經過首輪交鋒,官媒於翌日「半打圓場」,指有關輿論批評只是「無敵視」的「去神化」,但亦不忘補充指,內地人現在更傾向將他看成「逐利第一」的商人,不再是「愛國愛港的楷模」。昔日被捧為商界傳奇、享盡優惠的李超人,今天可以淪為一介逐利商人,「需要接受」輿論的批評,就是因為在國家經濟動盪時撤資?那麼,一眾因愛國心和「貪優惠」而來的港商、僑商,明天的景況將如何?
其實,隨著國家經濟底子硬起來,對於港商僑商的要求,也由曺的資金技術,調整為協助傳揚中國價值、共築中國夢、促進國家統一和民族復興。新任務超越一眾富商們的意願和能力,嫌隙漸現、蜜月期倒數。
大家可曾記得,在去年佔中前夕,中央召集香港近百富豪訪京,抱羔初癒的習近平親自接見,營造一個大團結,以及「香港大局靠晒你們」的印象。可惜,各人在返港無甚作為,只是短短三天,官媒以英文報道方式,點名香港四大富豪李嘉誠、李兆基、吳光正及郭鶴年,痛斥他們未積極響應國家主席習近平,站出來公開表態反對佔中運動。 有關雖在幾小時後被刪除,但警號經已響徹。
時代已變、任務也在變,若不能與國家發展同呼吸,並且因應時勢而作出自我調整,必然要從神台走下,從神回到人,是一個艱難的調整過程,但亦是傳統愛國商人必須面對的抉擇。
求是集 – 李明慧
作者簡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