銅鑼灣書店背後的「信任遊戲」

lin_rong_ji_
在成長的過程中,相信很多人都曾玩過不同形式的「信任遊戲」,但當有人利用信任、安全與愛,去操弄是非,製造對立分歧,就會讓人性、讓社會深陷危險的信任博弈。香港目前正在面對這樣的一種危機
銅鑼灣書店五名員工及股東失蹤事件,在迄今長達8個月的過程中,由於消息被封鎖,社會各界不願束手無策,便競相以傳言代替證據,再憑個人常識」去作判斷,繼而重組「案情」和追究責任,但當中的片面性、選擇性、主觀性和立場性都甚強。若是用作政爭彈藥,效果會立竿見影;但若想藉此去疏理中港關係和檢視一國兩制的落實,恐怕只會混淆視聽,添煩加亂。
真相從來只有一個,而涉案五人均曾透過媒體鐘頭,部分人士更現身街頭和記者會,進行交代和澄清;但結果竟然是羅生門」式的互批說謊,是當中有人講大話,還是所有人都在講大話?是講相真者被抹黑,還是有人因個人利益而說謊?
本來,只要將所有事實和證據全攤出來,在法庭進行公開審訊,一切都可豁然一亮。可惜,以今次個案的政治敏感程度,要全部公開恐有難度;即使真的毫無保留,以今天部分港人對內地司法和公安系統的信任程度,社會各界仍都會是各取所需,立場指導腦袋,信者恆信、不信者恆不信。
信任的反面就是陰謀,經歷佔中衝擊,社會撕裂由暗轉明,並形成為新常態,但社會各界從未試圖緩解彌縫,致令裂痕愈益擴大、傷口持續淌血,更令社會信任淪為政治歸邊,陰謀質疑取代理性思辯,社會管治變成一場信任遊戲。
不過,信任遊戲這個說法,其實非常吊詭。因為游戲的另外一個說法是博弈,而博弈要求客觀理性,並且是步步為營;至於信任,則是非常主觀和脆弱的一件事情。畢竟,信任不少是基於對人、對事的細研深究,但更多是單憑感覺和風評,具有相當大的風險。君不見寶藥黨、電騙黨、網騙黨等都能歷久不衰,只是簡短的三言兩語,便能輕易取得信任,甘心將畢生積蓄雙手奉上,部分更遭騙財騙色。由此可見,若只講信任、不理證據;或未見證據、先作判決,將會是何等凶險
最可悲的,還在於信任時常是虛渺和不堪一擊,但我們卻將希望寄託在對一些特定人物的信任之上,並隨他們的指揮棒而團團轉,而苦果和代價則全由我們承擔!

評論

評論

Abou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