國產片的絕症分析及解藥
現代的造學問是包含複雜創造與製造結構的意思,有關電影學問,更是融匯文化、金融煉成獨特的創意產業,含金量極高,因為龐大金錢收益以外,文化人的堂煌冠冕,賺得社會衷心欣賞、讚美,名聲、地位非同凡響。電影學問由此魅力四射,人人渴望財富、名聲、地位、權力,透過掌握電影學問而一舉奪得。
然而電影學問卻並不容易建造成功,一則受天資所限,並不是每個人都能造得到的;二則必須耐得了寂寞,吃得苦。所以劉定堅時常強調,電影的勝利者必然是天才,更且是瘋狂勤奮的一代天才。
所謂成功,在電影領域是難以持續,市場邁向成熟之前,幸運常為成功的重要因素,待三、數年激烈競爭後,觀眾要求截然不同,大批之前成績出色者忽然屍橫遍野,這是每個市場都有過的情況。與時並進的電影學博大高深,又豈是平凡世人可能掌握成功之道呢。
電影是充滿藝術性的商品,是一種大眾文化,越多支持代表越成功。上映後的票房是大家投票結果,非常民主。
電影行業的造學問太艱辛又艱深,因此大堆傻瓜不造學問而選擇造假。改革開放後中國人造假,位列人類歷史以來首席,唯是造假不可能長久,最終還是必須以實力來取得成功。
中國自清朝以來未能長期發展現代藝術,故此根基極差,也因此嚴重影響了電影的專業性。專業就是實力之源,電影專業性廣泛,今天劉定堅從藝術性的某些方面為大家深入探討一下,希望讓你更瞭解個中複雜成因,從而更懂得計劃未來。
一、幹掉你的褪色心態
中國直至清朝仍以植物作為主要染色物料,由於缺乏化學工藝,化工染色、定色技術,直至改革開放後才普及發展。古代的染色容易因潮濕或暴曬而脫落,從建築物漆料、印刷品到衣服染色,一律隨時間過去而褪色,因此整個城市黯淡失色。從褪色中發展的水墨畫、淡彩等,最能代表中國。褪色就是中國色彩的特色,形成一種配合真實社會情況的憂鬱、黯然、傷心。近年加上霧霾,到處灰矇矇一片,根本就是中國城市的最真實寫照。
從電影故事結構而言,這種氛圍是百分百的違反市場。人類愛看故事,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渴望看到希望,正面的未來,正能量的支持,但偏偏中國文化色彩中全是褪色,實在難受。
中國人不講究色彩,更正確也許應該是不懂得講究色彩,本人走過不少內地城市,不論塑料、布料或印刷品,一律用最廉價染色或印刷。日本寫真集或雜誌的多層次由淺至深豔麗色彩,你從不可能在國內看到。算設計師能在電腦上設計色彩豐富,但印刷出來便肯定一塌糊塗,因為全中國所有的油墨都是廉價低劣品,絕大多數布料染色、油漆、塑料染色同樣是大量生產的劣質貨,這些上色碰上潮濕、風吹雨打或曝曬後,變成了難堪的黯淡無光,令整個城市毫無生氣。
偏偏年輕新一代天天緊握的手機,屏幕所見卻是徹底相反的鮮豔色彩世界,他們手游內的美好色調,跟現實所見絕對是兩碼事。手機的亮麗色彩代表著生氣勃勃、陽光、充滿希望,因此低頭族只想迷失在虛擬世界裡。
黯淡、褪色、毫無生氣…,從色彩結構而形成的是一種中國人獨特的灰心、失望、挫折無力感。今天灰矇矇一片,你的情緒也相對低落,整個城市被褪色包圍,人民便掉進迷茫與失落中,因此負面情緒容漫延,大江南北每個角落都是唉聲嘆氣!這種失敗色彩不只單單影響國產片的色感,更重要的是創作人散發出來的負能量。《老炮兒》很灰、《重慶火鍋》很無奈,再上一代的馮小剛、張藝謀,什至是陳凱歌的《道士下山》,全是充斥著毫無生氣的無奈情緒。
年輕觀眾不喜歡這種負能量,他們渴求的是生氣與希望,《太子妃升職記》中有這種豔麗色調襯托而成的正能量調子,《美人魚》的誇張笑料刷亮了沉悶生活。從表面色調到內容調子,徹底擺脫褪色的負能量,盡顯希望生色,包括演員造型與對白用字及聲調語氣、背景音樂等,這都是國產片的最貧乏。
劉定堅來告訴你吧,拍電影不能什麼都接地氣,褪色的負能量是摧毀年輕人希望的根源,從而打擊大家對未來的憧憬,這種色調要不得。你不扭轉褪色的心態,不理解笑話、喜劇就是中國人太需要的正能量,作品中缺乏希望,你的前途也必然黯淡無光。
二、重建你的腦袋結構
劉定堅常強調中國人創意最爛,我們是太努力的民族,卻不可能擁有無限創意。因為整個地球只有中國文字不用拚音,象形文字是圖畫,所以用中文作思考的中國人,跟據科學研究,耗用了太多記憶能量,腦袋從而缺乏空間發展創意思維。更進一步的摧毀是艱辛的詩詞文化,腦能量消耗怠盡,現代社會經濟上渴求的創意,便不可能快速展現,這就是中文的死結。
你的腦袋能量不足,嚴重影響你的思維空間構想。因為有畫面的圖像想像,耗用的大腦能量比文字更多更多,而拍電影所需要的三維影像想像力,消耗大腦能量更誇張,你習慣了用中文對話及應用中文,腦袋便難以有構想三維畫面的所需能量,故此從鏡頭調度到鏡頭運動,中國人都表現差勁。
我不斷強調中國人不可能搞好動畫,原因是缺乏透視能力。全中國的藝術學院都沒有強調學習多點透視、誇張透視,我從未見過國內有一位畫家,作品能表現出原創的透視繪畫能力,13億也沒有一個。因為缺乏學習及鍛鍊機會,再加上透視能力涉及大腦三維構想,當腦袋能量有限,透視便自然被放棄。
失去了透視創作,動漫便永遠只可能停留在低等層次,這就是中國動漫沒有希望的核心原因。我當然明白那些傻瓜投資者都不明所以,他們從不深入瞭解中國文化的創意源頭結構,只簡單的分析市場,從不把中文字的嚴重影響計算在內,什至連透視學問亦不什了了。
平視的必然性從動漫發展至電影,構圖、運鏡被鎖在框框內,國產片的影像從而嚴重缺乏衝擊力,這是中國電影欠缺商業元素的重大原因之一。
腦袋駕馭不了三維影像構想,影響所及,場面設計便一塌糊塗。你要設計劇情,一切必須從場景開始,不同場景及道具建構成無儘可能,有玻璃門、大量吊燈、長樓梯、彎位、三層建築…,必須在腦海中先建構虛擬場景,才可能創作出配合它的內容表達。所謂場面設計,場景先行,劇情排在後面,不斷修改腦海中的虛擬場景,才可能讓劇情表達得淋漓盡致。我來告訴你吧,所謂講故事的建構過程,從場景帶動劇情,這就是基礎。
你學的大堆編劇理論都是垃圾,因為電影以影像為首,講故事以場景為先,停留在虛無的文字形容與對白,你這所謂創作人,永遠只可能是個廢柴。
習慣在腦海建構三維影像,突破中國文字的過度能量消耗,這是從科學層面釋放中國人的創造能力。這深奧又可愛的話題,有機會再詳細說明。
透過以上分析,希望你深入瞭解,劉定堅一再強調中國電影搞科幻、魔幻特效,利用電腦製作的精彩畫面,不可能達到好萊塢的優質水準,關鍵原因是原始創作的腦海建構三維影像能力,絕對並非一般傻瓜關注的軟件、硬件問題,動畫師的工藝與技術更加毫無關係。原創跟劇情緊扣,這方面不可能是外判加工,所以好萊塢或韓國特效團隊,也不可能受聘成為主宰者。
三、準確與認真及專業
我的電影劇本完成了,發行朋友看過4萬5千多字的一百場戲後,禁不住又一次說著同一樣的反應,劉老師,這已經是導演的鏡頭版了,拿著它誰也可以當導演拍這作品。劉定堅笑說,這劇本以外,我還會有約3000個鏡頭、5000幅圖的全片分鏡頭故事板,要不是這電影是喜劇,我肯定會先弄出全片簡單的三維動畫。而最後拍攝完成的電影,有90%肯定跟分鏡版本一樣,這就是我認定的專業原創劇本。
你拿著我描述很清楚的劇本,以為能開展拍攝,因為有關製作只是表達故事,而不是講故事。什麼是表達故事?以說話作例子,你路上碰到交通意外,簡單把時間、地點、人物和事件交待清楚,這就是表達故事了。講故事嗎?小時候老師叫你在班上講,要求的是你需要投入感情,在聲調、語氣、節奏、身體語言上都必須豐富,當然,最後大家渴望看到的是一種獨特風格。到此,大家應該明白表達故事與講故事之間的分別了,也應該進而瞭解電視劇與電影的基本差異了,當然亦應該明白什麼才算是出色的電影了。
人世間沒有任何人,可以拿著我的詳細文字劇本,便可以拍出精彩電影。原因非常簡單,因為它並不夠詳細,你認為這已經很詳細,只不過是相比一般劇本而言,真實卻不如此。
譬如,那段對白的畫面構圖應該前景放些什麼?畫面應該打側嗎?左側還是右側?cam1該配什麼鏡頭?當然還有cam2和cam3要處理。說到那裡開始track?track的速度如何?那個位停?燈怎麼打?聲效怎樣設計?
好了,解決了以上所有問題,才是真正問題的開始,你身為導演,必須先解答每條問題,即,為什麼前景要放什麼什麼?為什麼構圖傾斜?為什麼camera配那些鏡頭?為什麼鏡頭運動結構如此?為什麼移動?為什麼停?你要表達什麼?這種節奏能展示什麼?以上一切的精彩解答,構成的結果就是講故事,而講故事能力就是導演能力中的最關鍵,整體就是你聽過的所謂導演語言,明白了沒有?
你不能用你喜歡這樣那樣,所以便要這樣那樣來作理由,因為這不是科學解釋,也就是不成學問。學問是可以學也可以問,重點在科學解釋。例如,嗯,我把構圖傾側是代表故事人物陷入迷茫。用這速度track是因為配合我後期剪輯,以跳格來表現混亂和震撼。
每個鏡頭背後都必須有一套清晰的理論基礎,你以為隨意能拍,原因是你目的只是表達故事,而並非專業講故事。
專業講故事從詳細、精確開始,中國人不習慣精準,中國文化就是差不多文化,大家都愛當差不多先生。首先是時間,古代分12個時辰,約你某個時辰碰面,即可以等你2個小時,工作效率當然極差。直至民國時期,中國有了鐵路,火車開行必須準時,中國人才開始學習守時。直到今天,中國航班誤時已不再是新聞,他卻不明白,這種失信、失誤、失責、粗疏的文化,正潛移默化中國人,讓大家停留在一個差不多文化領域。你媽媽做飯炒菜,從不用精確計量器把各種調料精細計算,但只要你學過做蛋糕,會發現情況截然不同,老外在廚房的化學實驗都習慣精準、詳細。
我們稱這種堅決維護精準、詳細的態度為認真,認真的態度就是專業,因此也稱之為專業態度。
中國人的含糊不清源於文字,大量虛無飄渺的優美形容詞,卻不見絕對肯定性的意思。因此以中文來解釋法律難以全面,中間有太多不穩定和不準確,從而必然引起混亂。所以中國法治難行,中文字的障礙是關鍵之一。
專業從建立標準開始,繼而是拚命守護標準。標準的內涵是詳細資料,因此拍電影要邁向專業,詳細的文字劇本,當中有清晰分鏡及畫面描述,這都是必須,當然,數千幅的分鏡圖及三維動畫作成片前預覽,便是專業套餐中的必備了。
造學問不容易,建造電影學問當然更不容易,但我們在建造的同時,應該先客觀分析基礎狀態,什麼要修改?怎樣改?該往那個方向走?
中國人都愛提出有中國特色這五個字,沒錯,這標題是對,但利用來否定專業實在無聊,正確是中國特色究竟是什麼?怎樣才能夠走上正軌?中國文化的特色,應用在國產片上,並不是幼稚無聊低能地直接搬過去就可以,瞭解他的缺點,作出適當補充及修改,配合現代藝術的表現形式,才可能是成功出路。
成功是需要一點一滴累積,但首先必須方向正確。渴望掌握電影藝術從而獲得商業上的成功,首先肯定要對中國文化,有正確的認識及批判,才可能力爭上游,這就是劉定堅的堅持。
我看見的每年新建8000多塊銀幕,資金市場的大量收購合併,絕對跟國產片質量毫無關係。新建的影院銀幕依然亮度不足,影院經理還是為了節省燈的損耗,而選擇犧牲觀眾欣賞的質量。大量增加的製作費,目的地仍是那些大牌演員的口袋,就算是特效費用,也是進入了韓國公司口袋,對提升中國人的專業能力,毫不顯著。現實上大家都在傷害國產片,你把銀幕光度調暗一點,國產片等同被刺上一刀。大明星一部片個人拿掉逾50%製作費,難免擠壓製作致奄奄一息,而明星作出的技術貢獻,更不可能達成長遠的行業可延續發展,明星高昂片酬源於發行,發行的困擾來自影院壓力,這一刀直刺國產片心臟。
有人對我說,這是市場規律,他們無可奈何。我想問,光線的《左耳》又如何?全新人能收4億8千多萬啊。開心麻花的《夏洛特煩惱》又如何?接近15億票房呀!還有《捉妖記》,他證明了國內特效公司可以比韓國更棒。
建造獨特的中國電影學問,顯然易見是必須建和造,建是從基礎中開始,必然需要冒險、嘗試,敢於挑戰及面對失敗考驗,才可能累積經驗,才有機會脫胎換骨。怕輸結論是絕對保守,固步自封在這個瞬間萬變的數碼世代,短暫可能獲利,長遠必然坍塌。
國產片正是中國現代文化的重要代表,怕輸、重複、簡陋、短視、劣質,總結就是愚蠢,你要是決心開展這種文化,成為支持者的一分子,劉定堅的這篇文章並不適合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