評湄公河行動,論電影價值觀
我的第三屆製片人訓練班已開始接受報名了,詳情請留意公眾號第一製片人的報導,劉定堅誠意邀請你來參加,兩年才舉辦一次,別錯過啊!
一、中國觀眾漸見成熟
最重要的是為這冤死的十三個中國同胞討回公道,《》用電影人的專業和執著拍出了震撼,用鏡頭告訴了全世界,殺我同胞者,血債血償。
以上是我從網上搜到,又被不少觀眾認同的《湄公河》故事主旨,要是你都有著相近見解,劉定堅只能說今天國內電影觀眾仍未成熟,大家對電影故事的主題及理解,看來還需要一段時間培育。
《湄公河》這部電影其實代表了好多非常重要的趨勢已形成,譬如同一檔期上映的《王牌逗王牌》,以台前幕後班底而論,王晶導演這部大片,有劉德華、黃曉明、王祖藍等坐陣,監製掛上了劉德華名字,動作指導是袁和平,造型是資深的餘家安、文念中。以牌面而論,只得二缐張涵予與彭于晏的《湄公河》,當然徹底被比下去了。加上《王牌》走到歐洲拍攝,《湄公河》只是在泰國、馬來西亞、雲南等地拍,兩者在陣容及氣勢上絕對相距什遠。
但兩部片同樣上畫18天后,《湄公河》總票房是9.54億多,而《王牌》只得可憐的2.83億,相差竟然3倍多,由此可見,中國觀眾真已漸漸成熟了。王晶的毫無鏡頭語言,製作急就章,創作不理邏輯、不知所謂的通俗模式,今天已被廣大中國觀眾唾棄。試想想,王晶在長假期檔有兩大明星支持下,換來如此成績,要是在沒有大卡的一般檔期,能有一億票房嗎?他往後得到的製作費,大概不可能超過3千萬了。認真製作,拚命努力為電影獻上血汗,作品展示了誠意、專業及應有的質量堅持,觀眾是認同的,是會進場捧場的。單是這個結論,《湄公河》的意義便十分巨大,你試想想,從此以後投資者還會捧著大堆錢塞給那些大明星嗎?不好好創作和製作的國產片,還有人想投嗎?
回頭再看看另一部同樣是上畫了18天的《爵跡》,票房同樣是差勁的3.78億,投資者賠是肯定的了。導演郭敬明被大量觀眾臭罵,他的反應竟然是大聲叫嚷,什麼是否我死了大家才願停口?身為主創,失敗了不回去好好檢討,卻只會發少爺脾氣,這代表了這位突然成功的人物抵受不了失敗,更不了解自己失敗的原因,毫無意識從失敗中反省,這種態度才是真正失敗之源!
二、血汗付出獲得回報
《湄公河》的導演林超賢,有著香港成功導演的普遍經歷,曾經苦過,經歷過許多堪苛,在2000年後香港電影市場實在太差,他走到深圳為動畫電影《風雲決》當導演,然後走進國內,慢慢適應新環境。那些年收入不穩定,當導演壓力挺大,一步步走過來,當有機會降臨,自然拚命爭取成績了。機會得來不易,懂得珍惜,懂得竭盡所能付出,觀眾從作品中看到導演的努力與誠意,看到他花了接近兩年時間的血汗付出,因此都願意免費為他的電影推廣、宣傳。
中國電影跟好萊塢相差太遠,這是不爭的事實,因此中國觀眾好希望這塊土地走出一些好導演來,盡力把距離拉近。就是因為愛之越切,所以恨之越深,每一個抓到好機會,手上握有好資源的中國導演,竟然毫不珍惜,廣大觀眾當然恨你、討厭你,把你罵個狗血淋頭了。是否爛片導演死了大家便停止臭罵?答案是否定的,因為人死了爛片依然在世上,握了好資源、好機會,卻一而再令國產片出醜,這事實永遠不變,所以罵聲依然繼續。
《湄公河》用急速的剪輯方法帶出一個警匪故事,中國觀眾因為國情關係,涉案類電影審批困難重重,極少看到出色的國產警匪動作片,這電影因而佔上優勢。透過不同場景互相對cut,零碎又具衝擊力的鏡頭,令觀眾心跳加速,這種敍事方式在編排上極不容易,在製作上也必須大量投入資源,因此林超賢主導劇本創作,籌備期近三年,在泰國曼谷開機,在金三角地區、雲南和北京等地取景,拍攝歷時5個多月,這一切便顯得相當合理了。
三、幼稚又低能的大反派
雖然,從片中可見林超賢在動作場面的控制仍太倚賴動作指導董瑋,那些商場爆炸、場景倒塌,永遠只看到景物,鏡頭上竟然一個人也沒有,實在有點過份。不少撞車、撞擊的鏡頭,都是直接撞向鏡頭,畫面凌亂毫無美感,在鏡頭設計上,明顯不懂得利用電腦特效製造出色畫面效果。那場小孩子炸毀聯合總部的拍攝,又看到導演太不懂利用電腦特效技術,爆炸變成亂七八糟又不連貫的畫面,左接右接,假得太過份,製作上實在太失敗,非常可惜。
到了最後出動抓大反派,聯合總部被炸毀了,竟然只有三架中國派去的直升機,由十幾個隊員去執行終極任務,這真是太可笑的設計。大反派在金三角地帶已紮根多年,少說也應該有三、幾百人的軍隊吧,電影還說摸不透對方有什麼重型武器,在如此情況下派十幾人去抓大反派,能說得通嗎?
因為香港和國內導演都習慣了舊模式,動作場面全交給動作指導負責,所以清一色的通病從來不能改進。譬如商場大戰,所有兩人搏擊的設計都有水準,但整體佈局的鏡頭安排就很凌亂,沒辦法很有力的表現警匪交易到身份被揭發,最終雙方衝擊的沉重氣氛。這場重頭戲太凌亂,凸出不了重心人物,場景設計也毫不出色,實在令人失望。我見到的反派全是不知所謂的蛋散,沒有一個打鬥出色又或槍法過人,真不明白為什麼林超賢如此設計,反派全都是廢柴,只憑小童當殺手反擊,這批大毒販也太低能吧!
況且強迫小孩拿槍殺人,這應該是非洲落後地區才發生的事,金三角一帶是另一回事,小孩的爭戰並非絕對的被強迫。硬把催眠小孩變成冷血殺手寫成湄公河案一部份,深究下來是不成的。
場景設定在商場是對的,但導演並不懂得利用商場的各種區域性功能來製造驚喜,展覽的汽車被奪去橫衝直撞,偏偏看不到精彩場面設計,太浪費了。加上毒犯的頭領個個怕死,被追捕時都亂了方寸,不能反過來為主角們帶來庒力,這種太基礎的設計也不懂,主創實在難辭其咎。
四、林超賢不懂的價值觀
有很多朋友問劉定堅有關劇本創作的重點,我也看過不少國內編劇對劇本的種種經驗之談。無論如何,今天的國產片劇本太不成,這是大家都承認的,大堆編劇說來說去,道理一大堆,但結果觀眾看到的就是不成,所以背後理論多出色也毫無意義,國產片就是劇本爛,什至是故事不前後矛盾,邏輯能說通的也沒多少。
以《湄公河》而論,整個故事最大的敗筆是大反派糯康,林超賢用了最不動腦袋的方法去描寫他,什麼殺人如麻,以斬手斷肢的殘忍方法威迫農民為他的毒品生意服務。這個大反派真沒腦筋,當中國人來調查他,準備抓捕,他的方法就是派小孩子去炸對方總部,結果換來就是被剿滅。從整部電影看,你會發現糯康也好,他的兒子、手下也好,都是沒腦袋的兇殘人物,他們為什麼要販毒?有什麼目標?心態上如何?全都沒描寫清楚。中國派最精銳的緝毒人員去對付一群沒腦袋的廢柴,能勝利押他們回國又如何?有個屁值得讚揚啊?
林超賢顯然從沒想過這個問題,在他的腦袋裡,大反派就是殺殺殺,就是凶神惡煞沒智慧可言,好人執行正義抓壞蛋,千辛萬苦完成任務,就這麼簡單。
劉定堅對劇本的定義是什麼?我常說編劇其實核心寫的就是價值觀之爭,你寫正義的男一號對戰反一號,其實就是描寫男一號所堅持的正義價值觀,如何壓倒反一號所堅持的歪理,不合理的價值觀。
大反派糯康就是殺殺殺,就是拿著槍凶神惡煞,毫無腦袋的他怎管理龐大的販毒集團呢?賄賂泰國軍方高層,跟他們暗裡打交道,跟各地方毒販交易,掌控種植、製造、運輸,訓練兵團,遊走於三不管的金三角,買軍火增強實力,對付其他毒販挑戰,面對各國政府打擊等等,請問能完全控制以上一切的人,有可能只是個不斷吸毒麻醉自己的沒腦袋笨蛋嗎?這種笨蛋又怎可能搞得天翻地覆?
能成為大毒梟都是一方的狂傲梟雄,智慧、膽色過人,非常懂得玩手段,重要手下必然具備出色才能。他們的獨特背景造就了偏頗的價值觀,可惜林超賢都不懂得挖掘這方面內容,從而令電影一面倒的只是任務故事,單薄得只是觀能刺激,未能深入震撼觀眾心弦。
五、法治精神才是核心
我們必須承認,擁有這種能耐的壞人都很了不起,我們稱他為壞蛋,唯一原因是他的價值觀跟大家不一樣,他就是絕對信奉自己的一套歪理,所以變成窮凶極惡。這種人肯定不笨,而且相比一般人聰明多了,頭腦都很精明,不可能比不上一個從中國軍隊挑選出來的緝毒精英隊長。高剛只是服務緝毒部門的警察,相對天天面對大風大浪的糯康,怎可能糯康比他更笨、更幼稚?
電影是在宣揚一種想大家接受的價值觀,透過緝毒抓大批反派的過程,這劇本實現了正常人心中渴望的邪不能勝正。你販毒、殺人,為著個人利益而危害大眾,因此你必須被除去,社會才能免受苦害。毒販當然堅持自己的行為合理,但他究竟有什麼理據?為什麼能令下面的人死心塌地?他們的價值觀如何?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創作元素。當個編劇,你說糯康只懂用武力威嚇,這個當然毫不合理,種種複雜的種族、地理、歷史原因全不理,又找不出好理由,只把金三角大毒販打成頭腦簡單的儍瓜,這種描述讓大反派失去應有的價值觀,整部電影自然變得空洞又毫無內涵可言了。
當電影到了最後,男二號彭于晏真的說出了導演的內心失落,角色說前大販毒走了,換來了一個糯康,這糯康沒了,不曉得下一個又是誰?
沒錯,抓毒販只是暫時方法,要好好想清楚怎解決金三角毒品氾濫才能根治源頭。改變當地人的價值觀,導引他們順利成為建立安全地球的一份子,這才有意義。毒品是破壞人類正常發展文明之物,大大壓止、減少,將令全人類更快樂、更安全。
電影正確的中心思想並不應該是為中國人報復,單為複仇而來,幹掉所有毒販就成了。為什麼高剛不能讓糯康死去?因為他的任務是抓糯康回國受審,正式面對司法制度,讓法律在光明正大下作出判決,這樣才能讓死去的無辜者沉寃得雪,才能張顯大國法治。
挺多導演和編劇來問劉定堅有關創作的事,從題材、人物設計、情節設計到場面設計,大家都投入不少精力,希望把劇本搞好。可是太多朋友都不明白,所有這些朋友都埋頭埋腦在純技術提升上,可是劇本最重要、最關鍵的肯定不是技術,而是故事核心的價值觀。主創最大目的是要觀眾思考他所主張的價值觀,渴望電影作品衝擊大家的腦袋,震動你的心靈。
劇本光是完整是不足夠的,節奏明快是技術活,人物性格的設計跟主創的閱歷有關,但以上都是一般的要求,真正打動觀眾是主創的人生觀、價值觀,透過故事來表現具備深度的價值觀,這才是劇本的靈魂。
張涵予飾演的高剛只是個努力執行任務的緝毒警察,整件大案對他沒有任何啟發,也沒有反思。從他身上看不到任何改變或價值觀的轉變,所以這男一號不可能打動人心。男二號彭于晏有較深入的角色設計,片中透過不斷閃回帶出他的一段傷心往事,但《湄公河》大案對他的人生觀並沒有什麼影響,他最終的死只因早已失去人生樂趣,既然愛人大仇已報,死去也算痛快。彭于晏的角色思維空間很狹窄,只是個戲劇性較濃的角色,復仇佔去生存的絕大部分,非常的不徹實際,是純粹虛構的戲劇性人物。
可以肯定,林超賢是個很努力、很用心的導演,但在技術不斷成熟的同時,也渴望他更深入了解電影主旨的本質。不迴避也不蔑視電影核心的價值觀,深究他的基本問題層面,才可能成為更出色的主創,但願看到中國導演一步步成長,祝福每一位正在努力的主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