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民主300+」還有戲唱嗎?

民主300+

泛民選委從2006年的134人、2011年的205人,到2016年的325人,更在多個界別「洗板式」壟斷。人數和聲勢都已三級跳暴升,所唱的戲呢?

 

泛民一直狠批選委會為「小圈子」,但泛民的所佔比例並不太低,對上兩屆都約17%,今屆更增至27%,還是小圈子嗎?一邊詈罵、一邊總動員搶位,原則在哪?搶位後無所作為,既不談民主,又投票走數,還算是民主派嗎?過往歷屆如此,新一屆又將如何?

 

借乘立法會功能組別選舉餘威,再加ABC催策,「民主300+」在選委會選舉中超額完勝,但是機還是危?

 

第一,成就更是包袱。泛民在背負選民意願後,就要在特首選舉和長達5年的任期內貫徹落實。既要有行動,更要有成效和交代,再不能一句小圈子選舉,就能撇清責任。

 

第二,貪會變貧。特首選舉的12.5%提名門檻和50%當選門檻,令手握27%選票的泛民,不再是關鍵少數而是敵意威脅。除非對手甘於一拍兩散或任由擺布,否則容不下「雙雄決鬥」。結果是民主成份增加,民主內涵退縮,泛民既難單獨造王,也難左右選舉,投白票更是侮辱民主!

 

第三,前路定迷路。剛當選的泛民選委中,近8成屬沒政治聯繫的「素人」,將其歸類為泛民,只因ABC和要求重啟政改,但特首梁振英不再連任,政改亦重啟無從,未來何去何從?當選已逾半個月,「民主300+」亦曾聚議會商,但說法呢?行動呢?泛民搶位還有甚麼前景或願景?

 

第四,初衷是甚麼?泛民選委強調「團結就是力量」和「換人又換制度」,但在中央的「紅綠燈」面前,只有跟大隊做呆等小乖乖,除了各式各樣的「不排除」外,可有具體的Plan A、 Plan B嗎?他們參選選委的初衷又去了哪?

 

第五,警惕魔鬼交易。有票就有權、有權就有鬼,有高教選委公然倡議「撤DQ換票論」,往後會否再有其他或明或暗、為公為私的利益輸送?不知道,但未做事先弄權,一次「不忠」,難再安心!

評論

評論

Abou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