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怪大學生應怪誰?

高等教育是朝向知識型經濟發展的根基泉源,亦是社會未來的新希望 ,但隨著政府擴大大學數目及大學生數量,從精英制轉向普及制, 卻形成量與質的不同正比,萌起一種隱憂式的反諷,就是大學生「 一代不如一代」,但從「天之驕子」淪為「廢青」, 新世代將心中的不滿化為街頭的行動,從「顏色革命」到「 佔領華爾街」,到港台的「佔中」和「太陽花」,不僅要發聲爭權益 ,更試圖力轉乾坤,指點江山,這已是全球性的趨勢, 但當中的禍福怎計算?
作為曾「掹車邊」經歷過「火紅年代」的「老鬼」,對於目前的「覺 醒一代」感受良多。無論是在職場、政壇,以致輿論陣地,他們都曾 經沸沸揚揚,但表現如何?水平如何?大家都應心中有數。大事辦不 成,還可說是年少欠經驗,不能苛責;但接連不停的淫亂欺凌, 則是品格素質問題,絕不容姑縱。
大學是年輕人投身社會之前最後一個庇護所和訓練場,走出校園之後 ,他們面對的考驗將嚴峻得多。需強調,人是知識承載的主體所在, 而人的品質將直接關連到所獲取的知識品質,目前的關鍵在於,當前 我們的大學提供了什麼教學品質來訓練這些學生,而這些學生又將如 何的自我要求提升?同時,公眾對他們的言行表現一再包容寬縱, 是愛還是害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