UGL還要鬥甚麼?

以呈請形式成立的立法會UGL調查委員會,未獲特權法「護身」和沒有傳召權力,加上非建制派議員只屬少數,委員會永遠就只是一隻「無牙老虎」。不過,在「浩鼎門」事件曝光後,持分各方都假戲真做,全力對攻,這邊廂既提罷免又提彈劾,那邊廂則日日發炮,誓要將對方轟出委員會,但這波較當年政爭更火爆的厮拚,究竟鬥甚麼?

2014年10月上旬,「佔中」漸陷膠著但仍佔上風之際,澳洲傳媒《Fairfax Media》爆料指,特首梁振英在 2011 年參選特首後,仍以戴德梁行董事身份與UGL簽訂秘密協議,透過提供顧問服務、協助挽留員工、不作競爭等安排,換取折算約值5,000萬港元的報酬,全部款項均在上任特首後收取;但在梁振英的利益申報表中,受薪工作一欄沒有申報這筆款項。

當中有否觸犯《防止賄賂條例》、有否違反行政會議的利益申報規定,有否作出失實聲明,以及有否瞞稅?只是區區一份協議,有關指控亦在法例中有明確規範,是否犯法都屬事實檢定,有就有,沒有就沒有,根本無需反複爭拗。因此,涉事各方對這隻「無牙老虎」死咬不放,都並非求真相,還公道,而是盡量搶奪本屆政府的政治餘暉,但這餘暉還有多少光熱?

事件的最大輸家當然是周浩鼎,如此「低B」犯錯,加上善後處理一塌糊塗,議席不成問題,但難再上一層樓。最失策的是梁繼昌和其他非建制議員,在重蹈選委「民主300+」的覆轍,於周浩鼎引退之後變得進退失據,既無力彈刻梁振英,但卻被綁上對方的戰車,無無謂謂地為助其keep warm兼送行,並隨時堵塞議員借檢舉向政府施壓之路。

至於最大贏家就是梁振英,他勝在懂反客為主,在陷困境下,經強力鞏固建制陣營後,就以換馬形式讓周浩鼎辭職,令非建制派失焦;再而每日一鬧地迫非建制派對弈,輕鬆主導特區政府的最後歲月,並探索出退任後發揮影響力的途徑和方法。

評論

評論

Abou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