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界東北新發展真的是 「賣港割地」嗎?
[vc_column_text pb_margin_bottom=”no” pb_border_bottom=”no” width=”1/1″ el_position=”first last”]
政府公布的《新界東北新發展區規劃及工程研究》最終方案,將資助房屋比例由原先規劃不到49%上調至60%,同時,規定日後出售的私人住宅實施「港人港地」措施。政府提議的措施的確已經針對「賣港割地」的指控,作出了調整。不過,仍然有一些自喻為「本土派」的政界人士批評這是權宜之計,要求撤回發展計劃。對於這些妄顧事實的無理指控,有時真的令人感到氣餒。
新界東北新發展區並非近年的構思。政府早於1990年展開的全港發展策略檢討,已提出研究新界東北的策略性增長潛力。在1998年展開的《新界東北規劃及發展研究》,選定古洞北、粉嶺北及坪輋/打鼓嶺為新發展區。到2007年公布的「香港2030規劃遠景與策略」中,政府建議開拓古洞北、粉嶺北及坪輋/打鼓嶺新發展區和洪水橋新發展區,以應付本港中長期的房屋需求並提供就業機會。當時的行政長官曾蔭權在2007-08年度《施政報告》宣布籌劃新發展區,作為促進經濟增長的十大基礎建設項目之一。當時,如果有人說這個項目是「割地賣港」、「富豪雙非城」,這位人士肯定會被輿論嘲笑。
事件的風向是這樣轉變的。在新一屆政府即將上場之際,當時由於自由行、雙非兒童等問題衍生出來的一系列爭議,社會上已突顯出所謂「中港矛盾」的問題,而在部份傳媒刻意煸動下,引起一輪新界東北發展新區會成為「割地賣港」、「富豪雙非地」等的指控,一些自喻為「本土派」的政界人士,更大肆批評整個發展計劃。
這些批評發展計劃的人士,似乎忘記了房屋需求的問題是香港其中一個最重要的民生問題,而他們將近年出現的「中港矛盾」問題套入到一個1990年已展開的計劃中,實在是對全港公務員隊伍的一種侮辱。
可惜,這些反對派仍然為反對而反對。老實說,這種毫無根據的指控,可以不用理會的,但是,從另一面反映了香港部份政界人士的水平,是只顧自己的「一塊田」,而不顧香港整體需求及發展,這或許就是民主必須付出的代價。
[/vc_column_text] [vc_column_text pb_margin_bottom=”no” pb_border_bottom=”no” width=”1/1″ el_position=”first last”]
劉言流語 – 明言
作者簡介
[/vc_column_text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