東西思想大不同 就因種稻或種麥?
[vc_column_text pb_margin_bottom=”no” pb_border_bottom=”no” width=”1/1″ el_position=”first last”]
西方文化更個人主義、更傾向分析性思考;東方文化則更集體主義,相互依賴性更強。對於東方與西方思維邏輯和行為模式方面的差異,一直是社會學和政治學的研究課題,亦出現各式各樣的論述。最新的一種假說則來自生產方式,特別是作為主食的稻米和小麥的不同耕種方式。
最新一期《經濟學人》和早前的《科學》都先後報導一項由美國維吉尼亞大學牽頭的研究調查,指出西方人的主食是小麥,而東方人則是稻米,兩者的灌溉和勞作方式要求不同。
水稻需要持續水源,農戶要相互合作建立完善灌溉系統,而且各片田要協調;且由於收成時較長,為了要讓分工更佳效率化,亞洲的農業社會包含印度、馬來西亞與日本,相繼發展出一種合作的勞動模式,這種模式讓相鄰的農夫錯開自己的工作時間,以便能在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等重要時節,彼此互相幫忙。相反,小麥的種植就簡單多了,農民大多數只用靠降水來灌溉即可,也較少需要和其他農民合作。
根據該研究,來自水稻種植區的人想法整體性更強,他們在思維方式上更傾向於關聯性而非分析性。在描述自己和周圍人的關系圖時,水稻種植地的人眼中的自己更小,情況和日本人相似;小麥種植區的人畫出的自己則更為“膨脹”,接近歐洲人。
一個地區的文化特徵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,若用一、兩個因素或學術理論,去解釋宏大的社會差異,會把多元的人文社會平面化了,這是片面危險的。回心一想,今天我們在面對民主發展、本土化等問題時,是否也出現類似的桎梏,很值得思考。
[/vc_column_text] [vc_column_text pb_margin_bottom=”no” pb_border_bottom=”no” width=”1/1″ el_position=”first last”]
求是集 – 李明慧
作者簡介
[/vc_column_text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