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社運出現娃娃兵

[vc_column_text pb_margin_bottom=”no” pb_border_bottom=”no” width=”1/1″ el_position=”first last”]

近年,香港的社會運動愈趨頻繁,活動的內容和形式亦愈趨多樣化,但最受觸目的卻是暴力化和年輕化,一波接一波的衝擊立法會大樓行動,猶如戰場上的攻城廝殺,早已超越意見表達和民主訴求的畛域。觸目所見,一張張青蔥的稚顏,卻流露殺紅了眼的猙獰,令人怵惕惆惋。小小年紀,真的如此苦大仇深?

更甚的是,在警方接續的緝捕行動中,接連有初中生落網,涉及的罪名包括藏有攻擊性武器、網上教授自製炸彈進攻立法會大樓,以及傳授「暴力攻城」指南。指控是否屬實、會否定罪,以及會否影響他們的前途?目前仍言之尚早,但娃娃兵式的負面印象,卻已明顯浮現。

根據「人權守望」(Human Right Watch)的報告,年齡不足18歲的娃娃兵,因年紀小,易形塑,而且不會反抗,因而輕易因被洗腦或威嚇,而被迫甚至主動在軍團中擔任不同的任務,包括最危險或最泯滅人性的行動。今天在香港出現的社運娃娃兵,是巧合還是刻意鼓動?社運是否已經變調?都值得關注但憂慮!

英國政府「全國公民服務」計劃最近發表的「青少年演化」(Evolution of the Teenager)報告指出,1995年到2001年出生的這個世代,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,最有雄心壯志的世代。隨著國教事件到公民提名的倡議,年輕新世代的崛起,已是大勢所趨。

青春,真可愛青春?對於還在求學,或剛踏足社會的年青人來說,這個時代的重擔是否過於沉重? 他們的慓悍堅執是否過於衝動?外界對他們的吹捧又是否過份?

[/vc_column_text] [vc_column_text pb_margin_bottom=”no” pb_border_bottom=”no” width=”1/1″ el_position=”first last”]

blog03

求是集 – 李明慧

作者簡介

[/vc_column_text]

評論

評論

Abou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