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建社會共識

[vc_column_text pb_margin_bottom=”no” pb_border_bottom=”no” width=”1/1″ el_position=”first last”]

V1paper-vol045-blogger02

[/vc_column_text] [vc_column_text pb_margin_bottom=”no” pb_border_bottom=”no” width=”1/1″ el_position=”first last”]

佔中運動至今已超逾20日,隨著高等法院頒下禁制令,以及政府高官與學聯的代表進行對話,的確令事件出現解決的曙光。

話說回來,佔中原本是針對香港政改的爭議,但時至今日,佔中運動的訴求,可以說是五花八門,既有爭取普選,更重要的是表達對政府,對香港現狀的不滿。老實說,如果只是不滿政改,可以談得到就談下去,談不到,就算是「原地踏步」亦沒有什麼大不了。問題是目前的情勢十分不理想,先不說佔中運動在經濟上帶來的損失,單單說社會上出現的深層次撕裂,就不是三、數年時間能夠處理得好。

香港並不是沒有經過類似的關口。1967年的暴動事件,主因是內地文化大革命極左思潮影響到香港左派團體,但是暴動過後,港英當局從事件汲取教訓,看到舊有殖民地管治模式不能長此下去,開始調整治港模式。時任港督的麥理浩大力推動社會改革,包括致力房屋及廉政建設,推動教育改革,使一個暴動後奄奄一息的城巿變成漸見朝氣的都會。

另外一個例子是1989年發生的北京天安門事件,當時香港社會人心惶惶,甚至出現移民潮。時任港督衛奕信推出攻瑰園計劃,大力推動基建發展,加上中央政府迅速處理內部的政治爭議,恢復社會秩序,香港社會總算穩定下來。

兩個例子都可見到,港英政府推動的是社會重建共識的工程,可以說是重建社會信任的工作。就以這次事件來說,回歸以來,香港經濟發展並無寸進,年輕人感到相當迷罔,既感前路難行,又置業無望,當有些人刻意挑起與內地人的矛盾,迅即得到支持,甚至演變成今日的局面。至於今次事件定性為「顏色革命」,還是爭取「港獨」的行動,就不能置評。

今次事件並不能輕而視之,若是積怨無法消去,只會為另一次更大的衝突鋪下伏線。事實上,信心的表現建基於誠意,如果在接觸過程中玩花招搞小動作,互信不可能建立,未來香港仍會處於一觸即發的信任危機。

今天的香港氛圍令人想起近半個世紀前的時空,撕裂後受傷的社會如何重新建立信任及信心,實在視乎特區政府能否轉危為機,利用今次機會,與香港社會重建對話平台,為香港現況「把好脈」,排出「香港問題」的優先次序,與社會探討如何解決問題,讓香港再度起航。

[/vc_column_text] [vc_column_text pb_margin_bottom=”no” pb_border_bottom=”no” width=”1/1″ el_position=”first last”]

blogger-banner300x150-009

劉言流語 – 明言

作者簡介

[/vc_column_text]

評論

評論

Abou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