優渥世代 焦慮世代
孩子是社會未來的希望和資產,但今天的青少年,卻被認定為「三無」的一代,包括無根、無望、無目標。
美國臨床心理學家 Madeline Levine在《給孩子,金錢買不到的富足》提出幾點引發深思的提問:
為甚麼如今的孩子,生活富足豐裕了,但內心卻不快樂、很空虛?
為甚麼一眾高學歷的天之驕子們,在自主發展和自我意識方面,遭遇空前的困境?
為甚麼孩子總是很苦惱?
為甚麼金錢買不到孩子心理的健康?
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在本年度的財政預算案結語部分,亦引用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( Harold Maslow )的需求層次理論作出回應,指香港社會物質富庶,年輕人追求心靈上的富足,是社會成熟的表現。
而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盧瑟(Suniya Luthar)教授的研究發現,英國5至15歲的兒童之中,有近100萬人患上焦慮症等情緒病,特別是中產階層的子女較易受困擾。而在12至18歲的富裕家庭子女中,有多達40%出現精神問題徵狀。她進一步指,父母收入超過10萬英鎊(120萬港元)的兒童,患上焦慮症和抑鬱症的風險,較出身寒微的同輩高出一倍。
她解釋說,中產家庭青少年的「心病」歸咎於社會對他們期望過高,以及學校為競逐排名而對莘莘學子施加過大壓力,並警告這個問題形同計時炸彈,若不加以正視,青少年成長後很大可能會出現抑鬱,並將他們界定為焦慮世代(Generation Anxiety)。
新世代那種焦慮混雜著生氣、失望又惶恐的無力感,蘊蓄交積成為世代怨懣,亦在世界多處地方發出怒吼、引發動亂丕變。在香港,佔領行動開啟了社運的新世紀,但亦為社會帶來難再縫合的社會撕裂對抗。焦慮世代不僅害苦新一代,還戕害社會整體利益,大家都不容輕忽,也不許卸責。
求是集 – 李明慧
作者簡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