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舞台藝術演繹三千年文化脈絡

為慶祝成立40周年,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(下稱「文促中心」)於4月10日晚在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舉辦「中華文化·情繫香江」文藝晚會。這場以「4D博物館」為概念的演出,通過八個朝代主題的藝術呈現,帶領逾千名觀眾穿越三千年中華文化史,展現傳統與現代的交融。

《青綠》展現了宋代《千里江山圖》畫卷中層巒起伏的群山韻律節奏。

朝代主題貫穿全場 300名演員合力演繹

晚會以「悠遠的聲音」揭開序幕,香港古琴家謝俊仁博士使用一把擁有500年歷史的古琴,演奏現存最古老的琴譜《碣石調·幽蘭》。琴聲悠揚,配合舞台燈光與投影技術,營造出與古人對話的沉浸氛圍。文促中心理事會主席兼晚會籌委會主席崔綺雲博士表示:「這場晚會凝聚了近300名演員及藝術團隊數月心血,希望透過不同朝代的藝術精粹,讓觀眾感受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。」

隨後,晚會以「秦風漢韻」「唐風瑰寶」「宋代美學」等八幕展開,涵蓋古琴、敦煌飛天舞、粵曲、崑曲、蒙古族呼麥等多種藝術形式。其中,「秦風漢韻」環節中,演員穿著特製高竹鞋挑戰高難度舞蹈;「唐風瑰寶」則以敦煌飛天舞《東方的微笑》再現盛唐風華,舞者身姿輕盈,服飾華麗,配合多媒體投影,重現絲路文化交融的場景。

馬頭琴演奏,伴隨著舞者剛健律動的蒙古舞,驚艷全場。

傳統與創新並存 跨地域藝術家聯袂演出

晚會亮點之一是跨地域藝術家的合作。蒙古族馬頭琴演奏家席秀全(藝名杭蓋)在「元代帝國」環節中,以馬頭琴演奏《故鄉》並展示呼麥技藝,搭配舞者剛健的蒙古舞步,展現草原文化的遼闊與豪邁。粵劇環節中,10歲小演員鄧澄在《怒劈華山》中飾演「小沉香」,其紮實的功架與唱腔贏得全場掌聲。

「明代珍寶」單元則融合戲曲與民間藝術,包括起源於明代的「英歌」廣場舞,其粗獷風格與崑曲《牡丹亭》的婉約形成鮮明對比。壓軸節目「盛世華章」以氣勢磅礴的《黃河大合唱》收尾,象徵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的生生不息。

深耕文化傳承 促進世代交流

文促中心自1985年成立以來,致力推動中華文化的普及與創新。崔綺雲博士強調:「文化傳承需結合當代語境,未來我們將繼續搭建平台,促進不同地域、世代的對話。」晚會尾聲,童聲合唱與舞劇《孔子與學生》以輕快形式詮釋儒家思想,呼應文促中心培育年輕一代文化認同的使命。

 

 

返回頂端